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研究 > 经典案例 > 新闻内容

厌学青少年个案案例分享

来源: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20/6/4 10:15:29  浏览次数:9816

文/万江官桥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刘嘉恩


一、服务背景

(一)个案信息

服务对象:小豪(化名)

性别:男

年龄:11岁

本文主要记录社会工作者为一名厌学青少年提供个案服务的过程,社会工作者通过探讨青少年厌学行为现象的产生原因,对问题成因进行归因总结,针对影响青少年学习的不同因素进行分析,以提供相应的介入服务,以改善服务对象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也希望可以通过此次案例分享,分享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厌学行为的想法,针对青少年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因素和社会原因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厌学行为的发生,帮助青少年端正学习动机。

(二)个案问题

1、家庭管教问题:服务对象的父母工作繁忙,经常把服务对象带回娘家给外公外婆照顾,但近期,服务对象的外公被检查出癌症末期,需要留院治疗,如此一来,服务对象更加缺乏管教。服务对象的父母为避免因缺少时间教育服务对象,耽误服务对象的学习,为服务对象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辅导课程,让服务对象缺乏休息时间。

2、情绪问题:服务对象的爷爷是服务对象就读小学的教师,经常会向服务对象的老师打

服务对象的成绩,在家里会指责服务对象的学习成绩跟不上,让他感到丢脸。由此,无形导致服务对象的压力问题。服务对象在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高,每次做作业书写感觉不好就把作业本撕掉,另开新的本子重写,学习压力大,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担心自己的成绩不能达到期望,时常感到焦躁不安

3、人际问题:服务对象在学校和同学的关系一般,由于服务对象爷爷是学校的老师原因,服务对象的同学认为服务对象受到老师的特别对待,有意疏离服务对象。甚至有的同学知道服务对象的家庭生活条件良好,会勒索服务对象要零食或者文具,导致服务对象害怕上学的情绪。

4、行为问题:服务对象某次因发烧请假了一周没有上学,服务对象经过那次请假,感到不用上学,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还可以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此后,服务对象感到不顺心的时候,会向父母说身体不舒服,请求父母为其请假。久而久之,服务对象经常以身体不适为由请病假,回避上学。

二、预估分析

厌学行为是指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懈怠的情绪和冷淡、漠视的态度等精神障碍,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一个从轻到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厌学心理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服务对象处于青少年阶段,学习作为服务对象身心发展的主要任务,但由于服务对象受到多重的压力,如:家庭压力,学校人际关系压力等,让服务对象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厌倦心理,终日想办法逃避上学。同时,由于服务对象的爷爷对服务对象的成绩过于关注,让服务对象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学习是为了获得重要他人的认可”,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服务对象的厌学行为的发生。

(一)自身原因:

1、服务对象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自卑感较强

2、服务对象的爷爷对服务对象的成绩过度关注,由于服务对象爷爷的“好面子”,对服务对象经常发泄出负面的情绪,影响着服务对象对学习的热情,逐渐使服务对象消磨掉了学习的热忱,对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低,对学习缺乏自信,而产生厌学情绪

3、服务对象的自制力较差,难以抵制电子产品的诱惑

4、随着现在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多。服务对象表示在家的时候,家人都去上班了,他自己经常在家看电视,玩手机游戏或者玩电脑游戏。在这些娱乐设施的诱导下,由于服务对象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父母因工作无暇管教服务对象,导致服务对象不能分辨学习与游戏、电视等娱乐的轻重。久而久之,服务对象对待学习失去了兴趣,逐渐形成厌学行为;

5、服务对象所面对的各种压力,阻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

6、青少年学生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来说,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对自我认同的阶段。服务对象希望获得家人、师长和朋辈群体等的关注和认同。但是,面对着人际交往的压力,自我角色认同的压力以及长辈所给予的期许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把服务对象逼得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对象选择放下书本,让自己减压一下,逃避学习。

(二)家庭原因:

1、家长的“过度期待”,给予青少年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

2、服务对象由于受到家人过度的期待,害怕达不到家人的期许而给予自身过多的压力,逐渐形成害怕学习的心理。服务对象的父母没有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服务对象的学习计划,逼迫孩子上辅导班,适得其反,促使服务对象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进一步衍生出厌学行为。

(三)学校原因:

1、老师对服务对象的特别关注,影响服务对象的学习积极性

2、服务对象的爷爷是学校的资深老教师,在学校比较有威望,服务对象学校的老师对服务对象的爷爷都比较尊重。而服务对象的老师与服务对象爷爷共事多年,对服务对象也特别的关注,放学后会额外留下服务对象,为服务对象补课,加大服务对象的学业负担,导致服务对象精神高度紧张。服务对象每天重复着作业,练习,考试,使服务对象越发感觉学习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出厌学行为

3、同学对服务对象的疏离,影响服务对象的精神状态

4、服务对象的同学因为服务对象是“老师的孙子”,疏离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在学校缺乏交心的同学,让服务对象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害怕面对同学,衍生出厌学情绪

三、理论应用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服务对象的厌学行为是由于受身边重要他人影响及学习压力得不到合理的舒缓才引致的非理性行为。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服务对象希望可以在学习上达到家人的期待,但事与愿违,无形之中给予自身过大的压力,逐渐衍生厌学情绪。

四、服务计划

(一)给予服务对象支持和鼓励,发展服务对象兴趣爱好,协助其树立自信心

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提供情感支持服务,了解服务对象的真正需要。通过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了解和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培养和发展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官桥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针对青少年开设的周末学堂、夏令营等服务,透过增强服务对象的活动参与机会,发展服务对象的潜能,同时,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疏导服务,帮助服务对象习得学习压力释放的技巧,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

(二)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激发服务对象的学习动力

组织服务对象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对象学习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是为了以后步入社会而做准备,帮助服务对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学习小组,以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寓教于娱乐,让服务对象感觉到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加强服务对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服务对象学习的兴趣,提高服务对象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服务实施过程

(一)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积极与家长沟通,建议服务对象的家长应该注重民主教育,转变教育方式,保持与服务对象、学校的联系,透过多方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对学习的想法,减少对服务对象学习安排的操办,避免服务对象对学习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发生。家长应该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行为感化服务对象,引导服务对象积极的学习观念,而且需要端正自身对待学习的看法和态度,言传身教。

(二)改善服务对象对学习的错误认知,培养服务对象正确的是非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共同探讨学习的目的,针对“为什么要学习”和“学习是为了谁”两个问题与服务对象进行个案辅导,并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过往的学习经历,鼓励服务对象运用自由联想和理性情绪的方法,假设就过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议服务对象联想该问题在转换角度和应对方法之后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引导服务对象运用理性情绪看待学习问题,帮助服务对象提升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青少年对外界诱惑的抵御能力

社会工作者借助服务对象感兴趣的玩具,小礼品等,与服务对象制定学习小约定及激励制度,与服务对象建立电子游戏时间表,以此减少服务对象对电子游戏的依赖,培养服务对象在学习层面的积极体验,从而培养服务对象的学习行为。社会工作者定期跟进服务对象对学习小约定的实际执行情况,对服务对象表现好的方面,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服务对象认识自己的优点,并重新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

六、成效评估

服务对象学习规划问题,根据服务对象反馈及学习现状,社会工作者及时总结并给予反馈意见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分析该项学习计划的利弊,由服务对象自己决定将该如何修缮学习计划,引导服务对象为自身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不断巩固服务对象在厌学行为上的改变效果

七、专业反思

青少年的厌学行为主要是由于来自不同压力的消极影响,从而采取的自我防御机制,衍生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甚至逃避学习。青少年的厌学行为内在原因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消极体验和自我认知偏差,加上社会,学校和家庭因素的某些不良因素的共同影响,共同促成青少年的厌学行为。

家庭是青少年所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系统,而学校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接受教育场所,社会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成长环境。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连结形成一个有效的社会系统。青少年的行为既受家庭的因素影响,也受到社会和学校因素的影响,并且双方的联系是双向的,青少年的行为也会对一个家庭、社会、学校的和谐稳定造成影响。  

也就是说,要改变厌学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让青少年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