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工研究 > 专业分享 > 新闻内容

【前沿视点】地震救援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  2013/7/4 16:30:32  浏览次数:2621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参与到这场灾害的救援过程,并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为地震中受到各种不同程度影响的人们提供帮助是其专业价值所在。由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统筹管理,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应急救援阶段的服务。可以在灾难现场附近设立社工服务站,工作人员统一穿着有标识的服装,便于灾民确认,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开展相关服务:首先,需要对灾民和紧急救援的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安抚情绪,对有必要的人进行危机介入,我们相信人有自愈能力,但对特殊群体还是应该更多予以关注;其次,关注灾民的处境状况的改善,基本的吃、住问题需要帮助他们马上得到解决,否则会引起其他的连锁负面反应,不利于灾民应对危机处境;第三,连接相关资源是社会工作者在紧急救援工作中的特殊使命,包括根据灾民的需要对救援物品的分发,进一步的灾民安置管理方面的协调和资源的利用等;第四,对失去亲人、朋友的灾民进行哀伤辅导,使他们尽快走出悲伤;第五,临终关怀工作也是需要的,针对濒临死亡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缓和性照顾和支持性照顾,提供的服务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信仰等几个方面。

临时安置阶段的服务。地震一周后,灾民大致有较为稳定的临时驻地,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之后,接下来怎么办?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服务仍将需要危机介入服务,从巨大的创伤中走出的人们需要持续的心理支持。要对灾民宣传普及震后卫生知识,与医疗人员紧密配合,防止大灾后的大疫。对临时安置驻地进行卫生清理消毒,食物、饮用水等安全进行检查提醒,要灾民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是每个人安全的保障。同时,社工组织有能力的灾民进行灾难自救,对有需要的灾民进行照顾。一方面,自救能提升灾民的自我营救意识,使这一群体的能力得到提升,不一味停留在恐惧、悲伤之中;另一方面,在巨大的灾害面前,任何形式的救援都是需要的,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对整个抗震救灾渡过难关是必需的。

灾后重建阶段的服务。在震后重建中,社会工作者应尽快协助有关部门发放慰问金及各种补助,并为失去亲人的儿童、老人、身心障碍者安排就学、就医、养老等服务。灾民的心理调试将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一般会在3年左右。对于失去亲人、朋友的受灾群众应更多予以关注和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有的灾民由于地震失去亲人,家庭破碎,可以鼓励帮助他们在恢复生活的过程中,重建家庭,从观念上支持他们的改变。此外,提供新的小区服务,建一些服务中心,为灾民提供至少为期3年的社会与心理重建等。在重建的学校中,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为学生提供重返校园和灾后创伤辅导,为老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压力缓解服务等。为救灾人员包括军人提供支持服务,紧急救援结束后应协助进行压力舒解。紧急救援不仅是体力的极大透支,也是心理的极大透支,需要灾后梳理恢复。